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191370
肝源性溃疡胃黏膜防御屏障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5日 史艳伟
第1页

    参见附件(2712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肝源性溃疡患者胃黏膜防御屏障的意义和表达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0年度的肝源性溃疡患者50例,另选取肝硬化非肝源性溃疡患者、慢性胃炎和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各5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上消化道内镜的检查,分别摘取1块所有患者胃窦和胃黏膜组织,对患者的ECG和PEG2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①肝源性溃疡的患者胃黏膜的EGF和PGE2的含量都比肝硬化非肝源性溃疡患者的值要低。②肝源性溃疡患者的胃黏膜EGF和PEG2的含量比慢性胃炎和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含量要低。③肝源性溃疡患者的胃黏膜EGF和PEG2不受肝功分级的影响。结论 ①肝源性溃疡患者的胃黏膜防御屏障功能较弱。②肝源性溃疡患者的胃黏膜EGF和PEG2降低与肝源性溃疡的形成有关。

    【关键词】肝源性溃疡;胃黏膜;屏障

    

    肝源性溃疡(HU)是常见的引起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但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仍然不明朗。目前也尚未有关胃黏膜屏障功能的报道。表皮生长因子(EGF)和前列腺素(PGE2)都是保护胃黏膜的重要因子,它们能够在某些程度上使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反映出来,所以我们研究了我院50名肝源性溃疡患者的EGF和PGE2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肝硬化肝源性溃疡组:确诊为肝硬化的50例患者,均可见内镜下活动性胃或者十二指肠溃疡,其中男45例,女5例,年龄25~75岁,平均45岁。肝功能分级为35例A级,15例B级。所有患者均经过实验室、检查和病理等方法证实为肝硬化,并且没有原发性的心肺肾严重疾病,并且排除了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所有患者在近1个月内没有抗生素和非甾体抗炎药的服用记录。并且2周内没有抑酸药和胃黏膜保护药的服用记录。对照组:肝硬化非肝源性溃疡组:同期50例肝硬化患者,无内镜下活动性溃疡。各50例无肝病史的慢性胃炎患者和非溃疡性的消化不良患者。诊断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标准为没有上腹部不适的症状,没有明显的胃镜检查异常情况,没有其他的全身性引起上腹部症状的疾病。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都有可比性。

    1.2 采集标本和测定

    所有患者都进行常规的内镜上消化道检查,需要至少2名医师进行确诊。采用同样的活检钳进行胃黏膜组织和胃窦处组织的选取,将选取的组织放进培养基中的24孔培养版中,放入湿度100%和二氧化碳含量为5%的恒温箱中进行24 h的培养之后祛除,在4℃的温度下进行研磨,在15000r/min的条件下离心半小时,吸取上清液在零下80℃的温度下降待测的EGF进行保存。EGF的测量方法是双抗体夹心的ELISA法,由美国公司提供试剂盒。在各选取1块胃窦和胃体黏膜组织,在液氮下进行冷冻后称重,量取大约5 mg的组织放入微型匀浆器中,再加入0.4 ml的无水乙醇进行研磨,再加入1.6 ml的生理盐水,研磨后在4℃15000r/min的条件下离心半小时,取上清液在零下80℃的条件下保存待测的PGE2,测定方法为RIA,试剂盒为北京研究所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标尺,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源性溃疡的患者胃黏膜的EGF和PGE2的含量都比肝硬化非肝源性溃疡患者的值要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2 肝源性溃疡患者的胃黏膜EGF和PEG2的含量比慢性胃炎和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含量要低。

    表1

    肝硬化肝源性溃疡组与肝硬化非肝源性溃疡组EGF与PGE2的比较

    分组例数EGFPGE2

    肝硬化肝源性溃疡组500.514±0.291519±279

    肝硬化非肝源性溃疡组500.911±0.520920±545

    表2

    肝硬化非肝源性溃疡组、慢性胃炎组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组EGF与PGE2的比较

    分组例数EGFPGE2

    肝硬化非肝源性溃疡组500.514±0.291519±279

    慢性胃炎组501.850±0.7511760±649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组501.859±0.7491699±619

    2.3 肝源性溃疡患者的胃黏膜EGF和PEG2不受肝功分级的影响。50例肝源性溃疡患者A级肝功能者为35例,胃黏膜EGF和PEG2含量分别为(0.512±293)pg/mg和(518±281)pg/mg,B级肝功能者15例,胃黏膜EGF和PEG2含量分别为(0.515±289)pg/mg和(520±278)pg/mg。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肝源性溃疡是导致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一个常见的原因,和肝源性溃疡发病有关的因素有幽门螺杆菌、胃酸和门静脉高压等[1]。不过现在还没有确切的发病机制。维护胃黏膜的完整性关键在于平衡攻击因素和防御因素之间的关系,一旦防御因素弱于攻击因素时胃黏膜就有可能受到破坏,从而可能有出血现象发生[2]。作为重要的胃黏膜保护因子,EGF和PGE2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使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得到反映。目前还没有关肝源性溃疡患者胃黏膜防御屏障的相关报道和研究。我们通过检测50例肝源性溃疡患者胃黏膜的EGF和PGE2含量,结果显示肝源性溃疡的患者EGF和PGE2含量都比肝硬化非肝源性溃疡患者的含量要低,比慢性胃炎和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的EGF和PGE2含量更低。这个结果表明肝源性溃疡患者的胃黏膜防御屏障被明显破坏,防御能力很低,发病的机制之一是防御屏障功能明显下降。在临床上为了减少肝源性溃疡的发生可以增强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减弱攻击因素[3]。在本次研究中还发现肝源性溃疡患者的胃黏膜EGF和PEG2不受肝功分级的影响。

    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源性溃疡的几率要比慢性肝炎患者要高,但两组比较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门脉高压性胃病与肝源性溃疡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4]。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病情越重,肝源性溃疡的发病几率就越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12KB,2页)